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入水求之( ) ④楚人有涉江者( )翻译句子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寓言包含了哪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体现了曹刿 ()的战略思想。
精读——精妙品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读下列文句,体会划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解释下边划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始一反焉:“如太行、王屋何?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
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意在说明什么?
“笑”:
“长息”:
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