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题。
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 蚌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⑧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⑨,以弊⑩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且:副词,将要。②伐:讨伐,攻打。③苏代:战国时期的辩士。④惠王:赵惠文王。⑤易水: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⑥曝(pù):晒太阳。⑦鹬(yù):水鸟名,常在水边或田野捕吃小鱼、小虫和虾类。⑧禽:同“擒”,捕捉,抓住。⑨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⑩弊:同“蔽”,蒙蔽。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2)蚌合而拑其喙
(3)今日不雨 (4)乃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翻译下列句子。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_ , _ 。文中苏代借用故事劝说
赵惠文王有什么好处?
_
_
文言文阅读
故事两则
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及达主所,鱼已枯毙。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飨③。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答曰:“欢甚。”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 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⑥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朱鲫: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 ③飨: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⑤筲斗(shāo dǒu)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筲斗,小水桶。⑥铛臼(chēng jiù):煮茶用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送之走:跑 |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念:思念,怀念 |
C.手自烹进手自:亲自用手 | D.贵官执盏一拱曰执:拿着,握着 |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
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
B.山峦为晴雪所洗出(《满井游记》) |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佣人把鱼摆在盘中献给孙公子,公子很高兴,但没说话,让人拿酒烹鱼款待老佣人。 |
B.老佣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有礼节,对主人的责备很不满意,极力辩解,主人非常生气。 |
C.灵隐寺有位以茶闻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级的茶叶,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 |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哪知这位贵官却不懂得茶叶的优劣。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
⑵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
(届中考山东莱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⑶每以家弊。()
⑷至心尚之。()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
B.虽不能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C.汝其慎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故时有物外之趣。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冠白冠,后来吊吊: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恶: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2)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读完此文,你认为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本老父所讲三点,从现实角度看,有哪两方面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 |
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 |
C.而伯乐不常有不舍昼夜而追之 |
D.其真不知马也在当其所能而已 |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 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
(2)为官:
(3)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