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北宋都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都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 。商品可以在白天﹑夜市交易﹐三鼓之后还可交易﹐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1)<<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哪个城市的(都城)哪方面的繁荣景象﹐结合材料二归纳这一方面的活动有哪些特点。(可用原文回答)
(2)商业繁荣的前提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兴旺﹐举例说明两宋时期农业比以前发展(至少2条,2分)﹐并分析农业发展的原因。
(3)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当时中国贸易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为管理海外贸易而专门设立的机构叫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隋朝运河材料二元朝运河
材料三隋朝时并没有现在这样的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很多方面在历史上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就是其中的一项。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1)从材料一图片中﹐你得到关于大运河的什么历史信息?(任写一条相关的得1分)
(2)隋朝大运河开凿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想想那时为什么能开通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可依据材料介绍或所学知识回答一到两条)
(3)比较材料一﹑二﹐你能看出两幅图片上有何不同?
(4)两个不同时代的运河却承载着相同的历史功能﹐请问﹐二者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5)你能再举一例隋朝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历史贡献吗?
认真阅读下列历史材料:
【材料一】什伍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
【材料二】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材料三】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
【材料四】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
——上述材料都选自本学期初一课本。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四则历史材料,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改革的内容?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四则改革的内容。
③这个变法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有哪些内容?
④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作用?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分析与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某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大规模的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4分)
(2)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2分)
(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大跃进”和___________运动。
(4)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__________。(2分)
【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2分)
(2)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分)
(3)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了严重的失误,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历史认识】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启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