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头抢地耳②长跪而谢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 B.乃丹书帛曰 | C.尉果笞广 | D.忿恚尉 |
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文言文阅读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①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②?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③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④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⑤也,寡人反取病⑥焉。”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②坐:犯罪③曷:“曷”通“何”,什么。④避席:离开座位。⑤.熙:通“嬉”,玩笑。⑥病:无趣,难堪。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晏子将使楚。 | B.徒以有先生也。吾欲辱之,何以也? |
C.非若是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D.先生坐!何至于此!齐人也,坐盗。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唐雎面对凶残狡诈的秦王,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终于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 |
B.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
C.两篇文章写的都是主人公出使别国的故事,两人都能轻松圆满地完成出使任务。 |
D.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唐雎的英勇无惧与秦王的色厉内荏,晏子的不卑不亢和楚王的傲慢无礼,都表现得生动形象。 |
两文中,唐雎和晏子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喜,念鬼念无与为乐者 |
B.今亡亦死暮而果大亡其财 |
C.扶苏以数谏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
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①回②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③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④。尝谒告⑤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⑥,外皆严装⑦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⑧耳。”上尝得佳鹞⑨,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⑩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善:善于 。②回:回转,扭转。③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④霁(ji)威:息怒。⑤谒告:请假。⑥南山:终南山,在今西安市东南七八十里。⑦严装:装备整齐。⑧中辍:中止;辍:停止。⑨鹞:猛禽。⑩固:同“故”,故意。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每犯颜苦谏(触犯)今亡亦死(逃走) |
B.自臂之(用手臂架着)秦王色挠(屈服) |
C.外皆严装已毕(妥当)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
D.上尝得佳鹞(尝试)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文意理解。
(1)魏征“奏事固久不已”的原因是什么?
(2)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魏征是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解释加线的词
①秦王怫然怒()②亦免冠徒跣()
③赵王自效迎 ()④人之憎我也()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文段(二)的主旨是
信陵君的性格特点是文段(一)中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试比较(一)、(二)两文的异同。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