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1)北通巫峡,南潇湘。 极:             (2)朝夕阴。 晖:
(3)佳未而繁阴。       秀:             (4)树林阴。 翳:
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岳阳搂记》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一文“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其景物特点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水落而石出者”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摘出反应作者观景时感触的两个句子,并分析两文所写的景物有哪些不同?
结合两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范仲淹的“览物之情”又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

令封德彝 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 ,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

之者谁

B.正患己不能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而伯乐不常有

德彝惭而退

D.虽有千里之能

上诘之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诬一世之人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贤""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5)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

(6)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婢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 飞辞不受,玠益敬之。少嗜酒,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欲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改动)

【注释】①吴玠:人名,岳飞的朋友。②名姝:有名气的美女。③宵旰:即宵衣旰食,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④营第:建造宅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若春和

四时之 不同

B.而或长烟

上下

C.吴玠 服飞

吴广 爱人

D.饰名姝

是以先帝简拔以 陛下

(2)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人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凭借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处在僻远的江湖就为他们的国君忧虑。

D.然则何时而乐耶?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4)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①段以"至若"领起,语言骈散结合,格调高亢,节奏明快有力,

B.【乙】文表现了岳飞是一个孝顺、自律、善用人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C.【甲】文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乙】文通过记录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

D.【甲】【乙】两文体裁各异,但都表现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5)把"文言文阅读"【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飞辞不受,玠益敬之。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 贫吊 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 ,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 ,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疲"。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傅说 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人恒

过:错误

C.越王勾践

反:同"返",返回

D.厚 宾客

遇:对待,招待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

属予作文以记 (《岳阳楼记》)

B.行拂乱 所为

安陵君 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C.置胆

公与之乘,战 长勺(《曹刿论战》)

D. 越大破吴

康肃笑 遣之(《卖油翁》)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发现和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乙】文写的是: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

C.【甲】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终破吴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5)【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②主人日

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 尽粟一石

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 求其能千里也

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 槽枥之间

宋君令人问之 丁氏(《穿井得一人》)

D. 真不知马也

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之不以其道

A.斗折 行(《小石潭记》

B.横柯 蔽(《与朱元思书》)

C.不 不枝(《爱莲说》)

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