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图说历史:

(1)左图反映的是一战前德军向英国水兵挑衅的历史漫画,为什么德国敢向英国挑衅?
(2)列强对抗的结果,是形成右边的对峙形势图。上图中内三角形代表的集团名称是什么?
追根溯源:
材料一: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60年世界工业产量
1
2
3
4
1910年世界工业产量
3
4
1
2
1910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4
5

(3)根据材料,请你谈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揭穿谎言:
材料二:
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摘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4)请用一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战争会迅速结束”的谎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战争的性质
期盼和平:
(5)近年来,美日韩军事同盟正在中国周边制造“亚洲的火药桶”,并在中国周围军演不断。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语,呼吁世界和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同肤色、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缔造了人类历史,创造了辉煌的世界古代文明。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印度人以及中国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等,都曾举起过照亮世界文明的火把……古代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融合发展,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古代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战争和征服,这些无疑是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请回答:
(1)列举古代印度和古希腊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各举2例,共4分)
(2)东西文化交流除了战争碰撞,更多的是以什么方式为主?结合材料二,说说这一方式对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的意义。
(3)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请你谈谈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

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欧洲近现代史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读图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开采,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确定德波边界,把原来属于波兰的一些地区仍留给德国。总的来说,德国失去了原来领土的1/8,同时却保留下了10万平方千米历来属于波兰的领土。德国的领土缩小了很多,但却成功地避免了肢解,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1)图一反映出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影响如何?
(2)图二是哪一个条约签订的场景?这次条约的签订中国产生的影响。(2分)
(3)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条约的内容?此和约在中国引发了什么运动? (2分)
(4)根据所学知识,对以上两则所反映出的欧洲发展历程,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各国人民为追求民主与法制就进行了许多的尝试与努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人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年宪法),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材料三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但“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对于推进新时期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
(3)回答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并举出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例。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并谈谈对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思此三,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怎样?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夙夜孜孜”、 “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这段话是谁说的?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的世界,让我们回眸人类曾经的危机与战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门,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材料三 看下列图示

(1)为解决材料一中的危机,新兴的苏维埃俄国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这场大危机,实行了什么措施?
(3)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示“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当今的国际形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