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无案牍之形  劳:                (2)每移 案:
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                手法。
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
B.舜发于畎亩之中/后发制人
C.管夷吾举于士/举世无双
D.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无可忍

翻译下面的语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语句回答)
下面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B.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的层次显得清楚。
D.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共11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2)宜: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________②使侄录之 ________
③索笔疾书 ______④执所书问曰 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译文:
(2)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
译文:

爱莲说 ( 14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陶后鲜有闻()⑵、濯清涟而不妖()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亭亭净植()⑸、宜乎众矣()⑹、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下列句子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阅读《赵普》完成下列各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②读之竟日()
③普颜色不变 ()④他日补缀旧纸()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2 分)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用文中原句回答: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                     
简要说说本文写了赵普那两件事?             
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