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无案牍之形  劳:                (2)每移 案:
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                手法。
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解释划线的字。
惟吾德无案牍之
每移稍为修葺
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绘陋室环境的清幽,乙文用“”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对甲乙两文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普少吏事习:②家人箧视之发:
③太祖常劝读书以:碎裂案牍掷地碎裂: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译文:
②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译文:
有一个成语出自选文的第一节,请你找出并解释。
成语:,意思是: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赵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仔细阅读上文及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赵普)七月卒,年七十一。上(赵太祖)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代国家)臣也,朕甚惜之!”
请从选文中找出与材料中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请从选文中找出根据来证明赵普确如材料中宋太祖对他的评价。

阅读司马光的《宋太祖善待赵普》 一文,完成题。(14 分)
太祖时,赵韩王普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幸其第。时两浙王钱俶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注释】①赵韩王普,赵普死后曾被追封为韩王。② 钱俶,吴越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时纳土归宋,治理两浙。③庑,堂下周围的走廊。④屏,退避。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忽幸其第()②方遣使致书()
③臣未发书()④但取之()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当奏闻而却之

A.迹存《述异》之志(《短文两篇》)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短文两篇》)
C.至之市(《郑人买履》) D.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停两处)
因命韩王谢而受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
(2)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短文两篇》)

读完文章,你觉得宋太祖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中有两个成语:1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组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①于舅家见之;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①不能称前时之闻;②惟闻女叹息。
C.①但当涉猎;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将文言语句译为准确、流畅的白话。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中写了孙权、吕蒙和鲁肃三个人物,哪一个是中心人物?为什么还要写其他两个人物?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孙权劝学”而不叫“吕蒙治学”或“鲁肃叹学”呢?
这则历史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亡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注释】①牧圉(yǔ):到牧场中放牧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契丹主其不拜( )②肯害我 ( )
省母,遂复入契丹( )④契丹主待之厚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此今之贤者

A.马之千里者(《马说》)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千里之能(《马说》) D.何陋之有(《陋室铭》)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2分)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韩延徽在契丹国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不少于两点)(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