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荆轲列传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长跪而之 (      )  (2)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      )
(3)寡人矣 (      )    (4)秦王柱而走(      )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使毕使于前
甲乙两文在对人物的刻画手法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广朝士()(2)王甚()
(3)当作何()(4)相与前()
翻译画画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
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的气度和品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而去之(  ) (2)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固不以山溪之险()   (4)寡助之,亲戚畔之 (  )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不胜委去之
B.然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险多助之至,天下顺
D.域民不封疆之界问:“何战?”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阅读《出师表》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

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思哪一项相同? ( )

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D.卒皆夜惊恐(《陈涉世家》)

文中“由是感激”和“臣不胜受恩感激”中两个“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试分析诸葛亮说这两个“感激”的目的。
《出师表》流传千古,《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也脍炙人口,这两位贤臣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向君主进谏。你更喜欢哪一种进谏的方式?请结合所学课文内容说说喜欢的原因。

阅读下面两段节选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四明山①道士叶沈,囊②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按仙纪③,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趣④流,势与江河同,有深有渌⑤,浅而白,白者激石,渌者落镜。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接连而去,峰竖不险,翠秾不浮。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⑥,列立如揖,丹色鲜如霞,攫举欲动⑦,灿若舒颜。山铺水底,草散茵毯。有鸾青其衿⑧,有鹤丹其顶,有鸡玉其羽,有狗金其色,毛傞傞⑨亭亭,闲而立者十有八九。岸而北,有曲深岩门,细露屋宇,霞槛缭转,云蹬五色;雪冰肌颜,服食衣裳皆负星月文章。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左右有书童玉女,角发而侍立者十二。视其意况,皆逍遥飞动,若云十几片,油焉而生,忽焉而往。
(节选自舒元舆《录桃源画记》)
【注】①四明山,在今宁波市西南。②囊,袋子。③仙纪,道教书籍。④趣,急。
⑤渌,清。⑥本,棵。⑦攫举欲动,向上耸起,看上去似乎会动。⑧青其衿,使它(鸾)的胸毛变为青色的。⑨傞傞,参差不齐。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1)落缤纷()(2)仿佛若有光()
(3)闲而立者十八九()
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2分)
(1)武 陵 人 捕 鱼 为 业。
(2)服 食 衣 裳 皆 负 星 月 文 章。
翻译下面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列立如揖,丹色鲜如霞。
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甲文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前的武陵水源两岸只用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几句话全部概括,而乙文写画中武陵水源,则用了大量的笔墨,先写了溪水的,再分别写溪的 ,描写细腻,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如同真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