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
护城河 |
B.委而去之 |
委托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险阻 |
D.亲戚畔之 |
背叛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炼准确。论证时擅长蓄势。使用了对举、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附加题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狌生子若②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③。
【注释】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咸无所好________ (2)束氏日市肉啖之________(3)鼠度其无他技________解释下列句子。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示?(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久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B.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
C.水尤清冽/ 林壑尤美 | D.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
本文先乐后悲,一开始,因听见口口口口的水声而愉悦,接着因看到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游鱼而欣喜,但口口口口的小潭环境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悲伤。(根据原文填空)(3分)
翻译句子。(3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寻找小石潭的过程,为下文写小石潭幽寂的环境、清澈的潭水等内容埋下伏笔。 |
B.作者的情绪先是快乐后是黯然伤神,表面是由于环境过于凄清,实际上是因为自己仕途失意,遭遇不公正待遇。 |
C.文中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潭水的清澈:“水尤清冽是直接描写;还通过听水声的美妙感受、全石的水底和游鱼的动静情形侧面表现。 |
D.本文观察入微,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设喻,如“犬牙差互”传神地描写了溪流形状。 |
附加题
黄帝将见大隗①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问涂焉 涂:____________ (2)黄帝再拜稽首 再:____________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总结小童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这件事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蒙乃始就学 | B.或以钱币乞之/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C.得为众人而已耶/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D.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若金汤 |
仲永由五岁时奇才初露,到少年时的口口口口口口口, ,再到二十岁时的口口口口口,完全是因为父亲口口口,由此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原文填空)(3分)
翻译句子。(3分)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详写幼年时的情形,暗示仲永前途无量,为后面他才能的退化作铺垫,略写后来的情形,与之前的情形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中心,紧扣了“伤”字。 |
B.最后一段议论抒发出作者的真切感慨,发人深思,令人信服。 |
C.为了增强说服力,叙事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后对比中蕴含着作者的观点。 |
D.作者认为天才不值得炫耀,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关键还是遇上懂得教育的家长。 |
阅读《桃花源记》的选段,完成小题。(共10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本文的作者是,名,字,(朝代)著名诗人。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悉如外人
③具答之④阡陌交通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用原文回答)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