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称取 镁条进行燃烧实验(如图)。

(1)计算: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 ,原因可能是_____。
科学探究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近年来,自热食品种类繁多。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能享用美食,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实验小组同学买来一份自热食品进行以下探究。
【资料】Ⅰ.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
Ⅱ.铝能和 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和氢气,偏铝酸钠溶于水。
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1)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 。
探究二:反应后混合物中部分成分的探究。

根据以上操作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Ⅰ的名称是 。
(4)根据现象①得出:滤液A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根据现象②③分析得出:固体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 。
(5)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进行反思总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 A. |
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
| B. |
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
| C. |
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 |
| D. |
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 |
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活动。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于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
(3)向装置A中加入少量氧化铜作催化剂,再向其中加入68g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结束后,共产生1.6g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4)实验小组同学用石灰石和6%的稀盐酸制取 时,发现固体仍有大量剩余,但不再产生气泡,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
(5)以下反应均可生成 (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①
②
③
结合以上装置,适合作为实验室制取 的反应原理有 (填序号)。
从古至今,铁及其化合物一直被人类广泛应用。
(一)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1)明代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中记载:
①“其器冶铁锥,其尖使极刚利”,“铁锥”为开挖盐井的工具。所取盐井水“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金”指生铁制作的铁锅。生铁属于 材料。上述描述中利用铁的 (选填序号)。
| A. |
a.导热性 |
| B. |
b.导电性 |
| C. |
c.硬度大 |
②“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是指高温下
将红砖中的
转化为
而形成青砖。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铁的化合物在现代更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碳酸亚铁(
)不溶于水,可作补血剂,服用后与胃酸反应生成 被人体吸收,促进血红蛋白的生成。
②火星探测器发回的信息表明,火星上存在
,从而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水,其理由为 。
③活性
可除去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有害气体
,并获得
,原理如下。

吸收中生成的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式为 ,再生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二)
的制备
用废铁屑(主要成分为
,含少量
和
)制备
主要流程如下。

(1)酸溶时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和
浓度,目的是 ,产生的气体为 。
(2)还原发生的反应为
。
沉淀发生的反应为
。
沉淀时反应温度不宜太高,原因是 。
(3)沉淀时会有部分
与
反应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
的含量测定
已知:
及铁的氧化物加热分解的温度如下。
称取含
的
样品76.6g,进行热分解实验。控制不同的温度对样品加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1)样品中
的含量为 %(精确到0.1%)。
(2)当加热到
时,M点固体的成分是 ,对应的质量比为 。
氢是实现碳中和的能源载体。
(1)煤制氢的原理可表示为 。
① 中肯定含有的元素是 。
②煤制氢的不足是 (写出一点)。
(2)甲烷制氢包括重整、转化和分离等过程。甲烷制氢过程中产生的 和 的混合气分离得到 的过程如下:

①海水作为吸收剂时,下列措施有利于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填序号)。
a.升高海水的温度
b.加快混合气的流速
c.增大气体的压强
②利用 溶液吸收 ,将其转化为 , 在加热条件下即可分解生成 。比较 和 分解反应的不同,可推知 的稳定性 (填“>”或“<”) 的稳定性。
③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并分离出氢气。补充完整氢氧化钠循环使用的方案。
步骤1:将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步骤2:向步骤1所得的溶液中 。
步骤3:过滤,得滤渣和氢氧化钠溶液。
(3)某种利用太阳能制氢的过程如图1所示。

①反应I的基本类型为 。
②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 。
(4)我国2030~2050年各种能源使用预期情况如图2所示。
①图2所涉及的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②2030~2050年,预期我国能源结构的变化趋势是 。
是化学实验中常见试剂。
(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步骤1: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塞好橡胶塞。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 溶液的锥形瓶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为 。
步骤2:将铁钉浸入到 溶液中,塞好橡胶塞。观察实验现象,待反应有明显现象后,将盛有 溶液和铁钉的锥形瓶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为 。
①用砂纸将铁钉打磨干净的作用是 。
②步骤2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是 。该变化可说明 和 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③若 ,可证明参加反应的 和 的质量总和等于 。
(2)探究 溶液对 分解具有催化作用。
①若要证明 溶液对 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除需证明 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外,还需证明的是 。
②为探究 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向 溶液中滴入10g a%的 溶液,待反应完全后,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 溶液,产生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物为 。
上述实验步骤中若缺少“洗涤、干燥”,则通过沉淀物 计算出溶液中 的质量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3)将16.0g 置于坩埚中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650℃时, 开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 和另一种氧化物 , 的化学式为 。
②1000℃时, 开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 和 。计算图中 的值。(写出计算过程,否则不得分)
